79查 > 中药大辞典 > 胡荽

更多
目录
《中华本草》-胡荽
《中药大辞典》-胡荽

胡荽

【出处】 《食疗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 Hú Suī
【别名】 香菜(《韵略》),香荽(《本草拾遗》),胡菜(《外台》),蒝荽(《唐小说》),园荽(《东轩笔录》),芫荽(《日用本草》),莞荽(《普济方》),莛荽菜、莛葛草、满天星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【来源】 为伞形科芫荽带根全草。春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 一年生草本,全株无毛。主根细,通常纺锤形,具多数支根。茎直立,中空,高20~60厘米,具细条棱。初生的根生叶具长柄,1~2回羽状分裂,裂片广卵形或扇形,基部楔形;茎生叶互生,叶柄较短,2~3回羽状全裂,最终裂片狭线形。复伞形花序顶生,或与叶对生;伞梗3~6,长约2~6厘米,通常无总苞片;小总苞片通常3枚,线状锥形;花小形,白色或淡红色;花萼先端5齿裂;花瓣5,倒卵形,在小伞形花序周边的花不整齐。具大形的辐射瓣;雄蕊5,与花瓣互生,花药长卵形,背着,花丝先端略弯;雌蕊1,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,顶端二歧,柱头头状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3~5毫米,有10条波浪形的初生肋线和12条纵直的次生肋线。花期4~7月。果期7~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【性状】 干燥的全草,叶多卷缩脱落,呈草黄色;茎亦枯萎,粗约1毫米;根须卷曲,具浓烈的特殊香味。以色带青、香气浓厚者为佳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。
【化学成份】 含维生素C-92~98毫克%,以及正癸醛、壬醛和芳樟醇等。
【性味】 辛,温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平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温。"
③《嘉佑本草》:"辛,温,微毒。一云微寒。"
【归经】 入肺、脾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太阴、阳明经。"
③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少阴,足太阴、厥阴经。"
【功能主治】 发汗透疹,消食下气。治麻疹透发不快,食物积滞。
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"调食下气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利五脏,补筋脉,主消谷能食,治肠风,热饼裹食。"
③《嘉佑本草》:"消谷,治五脏,补不足,利大小肠,通小腹气,拔四肢热,止头痛,疗痧疹、豌豆疮不出,作酒喷之立出,通心窍。"
④《日用本草》:"消谷化气,通大小肠结气。治头疼齿病,解鱼肉毒。"
⑤《医林纂要》:"升散阴气,辟邪气,发汗,托疹。"
⑥陈念祖:"化痰。"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【注意】 痧疹已透,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,非风寒外束者忌服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不可久食,令人多忘。华佗云,患胡臭人,患口气臭,匿齿人,食之加剧,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,食之发宿病,金疮尤忌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久冷人食之脚弱,又不得与斜蒿同食,食之令人汗臭难瘥。不得久食,此是熏菜,损人精神。""根发痼疾。"
③《纲目》:"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、牡丹者,不可食此。"
④《本草经疏》:"气虚人不宜食。疹痘出不快,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,不宜用。"
⑤《医林纂要》:"多食昏目、耗气。"
【附方】 ①治小儿疹痘,欲令速出:胡荽三两。细切,以酒二大盏,煎令沸,沃胡荽,便以物合定,不令气出,候冷去滓,微微从项以下,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,勿喷于面。(《圣惠方》胡荽酒)
②治孩子赤丹不止:胡荽汁敷之。(《兵部手集方》)
③治众蛇海:合口椒、胡荽苗等分。捣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④治小肠积热,小便不通:葵根一大握,胡荽二两,滑石一两(为末)。上三味,将二味细锉,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,入滑石末,温分三服。亦治血淋。(《圣济总录》葵根饮)
⑤治肛门脱出:胡荽(切)一升,烧,以烟熏肛。(《子母秘录》)
【各家论述】 ①《纲目》:"胡荽,辛温香窜,内通心脾,外达四肢,能辟一切不正之气,故痘疮出不爽快者,能发之。诸疮皆属心火,营血内摄于脾,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,得臭恶则壅滞故尔。按杨士瀛《直指方》云,痘疹不快,宜用胡荽酒喷之,以辟恶气。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,用此固妙,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,加以酒曲助虐,以火益火,胃中热炽,毒血聚蓄,则变成黑陷矣,不可不慎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莞荽,补肝,泻肺,升散,无所不达,发表如葱,但专行气分。"
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

中药大辞典胡荽,胡荽图片,胡荽别名,胡荽的来源,胡荽的性味,胡荽功能主治,胡荽用法用量,胡荽的图片

其他中草药

中药大辞典中草药

输入中药名:


抽签占卜类查询

关于中药大辞典

  《中药大辞典》第一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,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,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,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书。

Copyright © 实用查询(79CHA.COM)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0079294号